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莫言:简历 个人资料 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

2023-05-25 21:51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      在唐代诗人中,我在王维门前逗留了很久。不是李白兄招呼,我可能还会一直呆下去。是这首《将进酒》,将我深深地吸引了。原诗如下:

       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

       君不见,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

       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(会须:正应当)

       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

       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(且为乐:姑且行乐。会须:还应)

       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。

       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

       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〔钟鼓:乐器。馔(zhuàn)玉: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。)

       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

       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(陈王:指陈思王曹植。平乐:观名,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。恣:纵情任意。谑:戏)

       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(径须:干脆,只管)

       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(一种五花马:名贵的马)

 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——唐代《将进酒》鉴赏兼论李白其人

       像《将进酒》这样的诗,在王维那里是找不到的。尽管,他也写过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(《使至塞上》)的雄壮诗句,有过“劝君更进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(《送元二使安西》)的豪迈之举,但是,和《将进酒》的纵横捭阖,腾挪跌宕,气势磅礴,一泻千里相比,还是有差别的。

       从王维到李白,真是一种艰难的跨跃。我忽然对两人,发生了比较的兴趣。

李白和王维几乎生卒同期,文名同档,可是,历史上竟没有两人交好的记载。他俩还有共同的朋友,比如当时的文化名流贺知章、张九龄、王之焕、孟浩然、王昌龄等,但是,朋友聚会他俩却从未同框,似乎大家都在刻意回避着什么,彼此心照不宣而已。这种现象十分奇怪。什么原因呢?史书没有记载,两人自己也从未谈及, 仿佛成了一桩历史公案,一个千古之迷。倒是坊间有过几种传闻,一说因为一个女人(两人都爱慕玄宗妹妹玉真公主);一说因为文人相轻;一说因为性格不合。如此等等,无可查证,皆不足为凭。

      不过,两人的人生经历、性格特点和诗作风格似乎确实差别太大。以下,我们结合《将进酒》品读,试加分析。

       首先,关于“仕途”。

       李白一生隐中求仕;强烈追求功名却很不如意,偶有进仕为官也都不能长久。

       这首《将进酒》,似乎通篇只字未涉功名仕途,只是劝人喝酒享乐。但读者能体会到的,却是一种激愤的渲泄,悲苦的反话。原来,此诗写于天宝三载(公元744年),这一年李白正经历人生从巅峰跌入低谷的转折。此前,他曾受到唐玄宗器重,诏供奉翰林,享受过“龙巾拭吐,御手调羹,贵妃捧砚,力士脱靴”的极度风光。由于他常放浪不羁, 得罪了不少朝中小人,屡遭排挤。只得自请离退,幸好唐玄宗还算给面子,“赐金放还”。但对他而言,相当于一生追求毁于一旦,前功尽弃;此种失落,岂是喝酒能够消停的。

       相比李白,王维一生仕中求隐,谈泊名利却官运亨通,偶有挫折也能逢凶化吉。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——唐代《将进酒》鉴赏兼论李白其人

        其次,关于“喝酒”。

       李白一生嗜酒如命,几乎无酒不诗,无酒不活,最后,“竟以饮酒过度,醉死于宣城”。(《旧唐书·李白传》)

      《将进酒》就是一首成功的劝酒诗。用尽各种理由,说尽各种好处,让你不得不喝,不能不喝,不舍不喝。

       而且,诗中许多句子,集中宣扬了作者的喝酒哲学, 比如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比如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比如“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”,比如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”。大家一定还熟悉另一个金句: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。”(《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》)其实,这一句正可以用来概括本诗主旨。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——唐代《将进酒》鉴赏兼论李白其人

       再从结构看,一个“酒”字,构成全诗主线,它将对才能、对享乐、对功名、对财富、对友情的态度串在一起。如果抽去这根主线,其他东西将散落一地,不成珠链。

       相比之下,王维虽也曾留有涉酒诗句,但据《旧唐书·王维传》“维奉佛,居常蔬食,不茹荤血”等记载推测,即使会酒也不成嗜好。

       其三,关于“游历”。

       李白一生喜好游历,漂泊不定。《唐才子传》:“喜纵横,击剑为任侠……浮游四方。”   

       这一点,在《将进酒》中并无具体涉及。但从诗中用到的丰富意象来看,如果没有“行万里路”的游历积累,是不太可能将“黄河”与“海”这些自然意象,“高堂明镜”、“烹羊宰牛”、“钟鼓馔玉”、“五花马”、“千金裘”这些风情物产自然揉进雄浑诗境的。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——唐代《将进酒》鉴赏兼论李白其人

       而王维一生则居有定所,得蓝田辋川别墅,“退朝之后,焚香独坐,以禅诵为事”,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,弹琴赋诗,啸咏终日。”(《新唐书·王维传》)可见,非万不得意,不喜远行。

       其四,关于“交友”。

       两人比较,也许只有在“喜好结交,重情重义”这一点上并无大的区别。当然,友情的具体表达方式估计还会有所差别。

      《将进酒》诗中,一开头就用了两个“君(你)不见”的对友直接呼喊,之后,顺流而下,通篇对话口气,直到末句用“尔”(你)再呼应开头“君”字,全诗一脉贯通,一气响成;诗中还特别写到对“岑夫子,丹丘生”两位挚友具象的劝酒特写;结尾还专门写到“主人何为言少钱”的质问,要求用“五花马,千金裘”换酒的细节,将一个对友豪爽、待客大方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。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——唐代《将进酒》鉴赏兼论李白其人

       综合以上比较分折,我们可以看到,“仕(求仕)”、“酒”、“游”、“友”,成了李白人生的四大要素和四大支柱,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动力源泉。

      与在历史上留下的威武诗名和豪放形象相比,其实李白在世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。“嗜酒”、“喜欢出游”与“任侠好友”,这三者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;但是,这些天性(尤其前两者),却与混官场、求功名格格不入。如果你此生淡泊名利,无所追求,你倒可以潇洒一生,幸福满满。可是,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又偏偏为兴圣皇帝(凉武昭王李暠)九世孙,即与李唐诸王同宗,得了皇家血统;自小又接受严厉家教,灌输过多的儒家经世思想(大家一定记得“铁棒磨成针”的故事),而且,又天生自视甚高(《唐才子传》:“十岁通五经,自梦笔头生花,后天才赡逸”)后又做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上门女婚。所有这些因素,都迫使他追求功名,身不由己。与同时代文人相比,像他那样的放浪形骸,侠义任性很少有,而像他那样的求仕心切,执念一生更罕见。这就给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祸根。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——唐代《将进酒》鉴赏兼论李白其人

       而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,尽管才华出众,但是他求仕却不走寻常应试之道,而笃信干谒荐引,所以,一生热衷巴结高官名人,相当于现在的拉关系,开后门。和玄宗皇帝妹妹玉真公主的结交就是一例。尽管,史上因其诗名太高而多有讳饰,但总是给后人留下人格矛盾的种种疑团。对此,绝顶聪明又极重名节的李白,不可能毫无察觉。我想,后来他沉迷老庄,寻迹道学,估计也是自我困惑无法舒解的一种挣扎,是在寻求个人苦闷的一种解脱。

       当然,这仅仅是就文化人格而言。

【熟诗素评】举杯消愁愁更愁——唐代《将进酒》鉴赏兼论李白其人

       如果是从文学创作的视角观照,可能又是另一番价值判断。写诗除了语言天赋之外,需要灵感,需要激情,需要许多触发的因子;而“仕、酒、游、友”这些元素皆是。其中“酒、游、友”自不必说,就如“求仕”的顺与不顺。顺之欣喜、不顺之愤怒之悲哀,在李白笔下皆可成诗。另外,李白不仅嘻笑怒骂皆成文章,而且,意象纵横捭阖,想象豪放不羁,语言汪详恣肆,倾吐一泻千里,这些艺术天赋的尽情发挥,也都需要各种内在的激越与外在的激发。

       就如《将进酒》,不正是“求仕”不顺外在因素激发,一吐为快,不吐不快的内心强烈需求促发而成吗?正是这些综合因素,才使之成了全面宣示李白人格告白、精神境界和艺术造诣的杰出代表作。

       为此我们又得感谢上苍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